吴稚晖科普小说《上下古今谈》浅探
《科学文化评论》第5卷 第5期(2008),頁60-70
吴稚晖科普小说《上下古今谈》浅探
张之杰
摘要 吴稚晖,无政府主义者、国民党元老、哲学家、书法家、中研院第一届院士。宣统三年(1911)吴氏出版章回体小说《上下古今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科普小说。本文简介其回目,探讨其写作背景,讨论其弦外之音,另提出几个问题供科普界及科學史界求索。
关键词 吴稚晖 《上下古今谈》 科普 世界社 无政府主义
一 前言
董仁威主编《科普创作通论》[1]第一章〈科普创作的历史〉,论及1949年前的中国科普作家,列出十位代表人物:严复、杜亚泉、胡适、陈独秀、丁文江、鲁迅、陶行知、董纯才、陈望道、高士其。姑不论这份名单价值如何,笔者认为,未列吴稚晖和朱洗,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朱洗抗战期间撰成《现代生物学丛书》六册,为当世中国科普经典之作。[2]朱洗生平,可参阅陈阜著《朱洗》一书[3],或拙文《朱洗与无政府主义——为生物学家朱洗传记补遗》[4]。
至于吴稚晖,此间人们但知其为党国元老、哲学家、书法家、中研院第一届院士、蒋经国的老师,大陆人士但知其为国民党元老、坚持反共的“反动分子”,两岸知识分子鲜少知其为中国无政府主义先驱、科普先驱。
吴稚晖(1865-1953),名敬恒,以字行,江苏武进人,光绪辛卯(1891)举人。1901至1902年两度留日,因参与抗议活动遭日警驱逐。1903年因苏报案远走英国,实行苦学生活,成为留英学生领袖。1905年,孙中山往访,加入同盟会。1906年,与李石曾(1881-1973)、张静江(1877-1950)在巴黎成立无政府主义组织——世界社,成为无政府主义理论家。辛亥革命成功后,积极推动国语运动,并与李石曾等推动留法勤工俭学。吴氏一生奉行无政府主义,虽为国民党四大元老[5]之一、蒋经国之师,但从未出任任何官职。
吴稚晖于宣统三年闰六月[6],著成章回体科普小说《上下古今谈》[7],同年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8]该书凡四卷(今本合为一帙,已不分卷)、二十回,毛估约二十五万言。根据自序,该书分为两编:“以此四卷之演述无量数世界变相为前编,他日六千年中国史谈续演毕,即为后编。”因知前四卷在于演述“无量数世界变相”(此书又名《无量数世界变相》)。所谓无量数世界变相,即科学世界。至于后四卷,并未撰成(详后)。
作者简介:张之杰,字百器,山东诸城人。长期任职出版界,并兼任大学教职。业余研究科学史,为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委员,另研究美术史、民间宗教、民间文学、西藏文学等。电子邮件:zjzhang@seed.net.tw。
[1] 董仁威主编:《科普创作通论》,四川科技出版社,2007年。
[2] 大陆学者钟少华先生于《科普——中国现代化的先导》一文(《科学月刊》1992年11月号),谓“我国近代百年的科普作品桂冠,笔者认为应献给中研院朱洗院士。”朱洗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未膺选第一届中研院院士,钟先生弄错了。
[3] 陈阜:《朱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张之杰:《朱洗与无政府主义——为生物学家朱洗传记补遗》,《科学文化评论》第5卷,第3期,2008年,页21-34。
[5] 所谓四大元老,一般指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四人皆曾经或终身信奉无政府主义。
[6] 该书自序:”辛亥闰月谈天老人叙”。宣统辛亥闰六月,即1911年8月。
[7] 笔者所经眼之版本,有吴稚晖 1979及吴稚晖 1969,卷四,科学与工艺。本文据吴稚晖 1979。
[8] 根据“中国书网”缺稀书代寻网站(http://copies.sinoshu.com/copy2110670),宣统三年本为线装书,四册(卷),附地图、星图。根据同一网站,该书尚有1912、1917、1925、1929等版本。
作者在自序中说:“无论为宇宙,为星辰,为日月,皆一一穷其构造,着其系统,是即说明六千年之由来,先使知六合内外,事事物物无所谓从古所有。”又说:“故从其类而演述之,并以明其何以如此。”因而《上下古今谈》是一本科普小说,并非科幻小说。
在《上下古今谈》之前,国人已有自撰的科幻小说,如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1904-1905)、包天笑《世界末日记》(1908)等等。[①]科幻小说着重幻想,作者不必了解科学。科幻小说虽可增加人们对科学的亲和力,但不能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科普小说着重科学,作者必须具备科学素养,因而具有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就笔者所经眼,《上下古今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科普小说。鉴于未见学者探讨此书,笔者试作本文抛砖引玉。
二 回目简介
《上下古今谈》共二十回,本文略述前三回内容,以示其梗概。第四至二十回,只列回目及主要内容,不作细述。
第一回《满壁图书京官遭害,两番海陆水手环游》。引出书中主要人物和场景。吏部主事王英(字曼卿),广东人,夫人亡故,带着独生女儿继英,及老仆邝亚四在京供职。王英为女儿延聘通州秀才冯国元(字伯始)为西席。王英学贯中西,冯秀才“将老东拣选的书本,且教且学……有了只(这)数年的教读经验,也变成一个透新的人物。”在父亲、老师教导下,年仅12岁的继英小姐成为“万事通”。
适逢拳乱,王英遇害,幸邝亚四报信,继英师生得以逃到籍隶福建的范素行翰林家避难。范翰林看出京城已不可居,决定逃往南方,顺便将继英交给其居住上海的外祖母。在冯秀才表兄张少云(张掌柜)的协助下,搭小船逃到天津。范翰林劝冯秀才一同南下,张掌柜与小船船主贾老二也想见见世面,于是一行人挤上招商局的海晏轮。“不但没有房间,连统舱也挤不进去,止(只)好在舱面上搭起了帆布的天篷,横七竖八,安排了一百多人。”故事就在甲板上展开。
邝亚四认出船上两位广东同乡——水手曾兆荣、黄兴发。曾兆荣曾在欧洲跑船,上岸时住在伦敦的堂兄处。黄兴发到过英国、美国,还到过南美、南非。谈起外洋情形,曾、黄直夸洋人富庶、厉害。张掌柜、贾老二和范翰林家的丫环春桃,“都说这两个广东水手,吃了洋饭,过于偏护洋人。”继英小姐听出两人颇有见识,试着问他们些问题,黄兴发说出自己多年的航海经历,最后下了结论:“我自从向东向西走了两次,方才疑心这地皮的确是个圆球。”
黄兴发述说自己的航海经历时,附带叙说各地风土民情,借着两位水手,介绍了地圆学说及世界人文地理。张掌柜、贾老二和春桃担任“提问”的角色,范翰林夫人等太太小姐则充任“听众”,继英小姐和冯秀才(主要是继英)以“全知”的角色,偶尔加以补充。范翰林“往船尾寻朋友讲话去了”,巧妙地将翰林公从书中支开。
第二回《画地球半个向半个,尊孔教知之为知之》。叙说两位水手谈兴正浓,贾老二质疑:“那圆球转了过去,这房屋人物如何站得住?”这问题自非两位水手所能作答。继英小姐以一幅全球地图,说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又说明地图上的东、西半球等等。
自第二回起,继英小姐成为“全知”的回答者。天津候补知府之女钱婉提出质疑:“请问小姐姐,你们所讲的地球图,还是我们圣经贤传上所载过的呢?还是专门靠着洋人的说话?”继英说:“我是据着学问上的实验,不是随便想出来的。”范家丫环春桃插嘴说,日月星辰“各个由神道管着。”继英以达尔文学说驳斥神道说,并引用孔子的话说服众人。作者借着继英之口,重新诠释孔子。
第三回《鬼神万变缩为良心,星斗满天合成吸力》。读过书但未进学的贾老二,听了继英的一席话不禁若有所悟地大发议论,张掌柜、曾兆荣、邝亚四、黄兴发等在旁提问,贾老二愈辩愈明,结论是世间并无神道,“良心便是道理。如此,天与道理,难道还是两个东西吗?”借着贾老二之口诠释了朱子的“天即理也”。
继英听了很高兴,说:“现在我们大家心中有了道理两个字,就是行船有了一只罗盘了。”以后不论谈什么,都要讲道理,不能搬出神道。这时听得津津有味的钱婉小姐问继英,地球既是个圆球,地上的东西为什么不向四周掉落?继英介绍了牛顿(牛敦)的万有引力、恒星与行星、太阳与月亮、潮汐的形成等天文及地球科学知识。
第四回《论吸力两类分六种,算空气一寸十五斤》。介绍引力(吸力)、生物演化、大气压力等。
第五回《伦敦戏法说明时空,纽约电报证定时差》。介绍真空、拔罐原理、地圆之证明、时差之证明等。
第六回《新学问太阳开黑幕,全日局八曜迭重规》。介绍哥白尼、宗教改革、伽利略(贾利来)、太阳系八大行星等。
第七回《或远或近穷于计较,语大语小无可质言》。介绍彗星、小行星、天体之间距、病菌、显微镜等。
第八回《望远镜先登荷兰市,写真术创始协南城》。介绍望远镜的发明、照相与天文观测、照相术的发明、显影定影原理等。该回加入一位提问人——喜好天文地理的潮州籍水手“老郭”,至此书中人物到齐。
第九回《斗转参横代表天体,五光十色穷究原料》。介绍银河系、星等、星宿与星座、七色光、以光谱仪判定天体成份等。
第十回《定质力宇宙一以太,说久暂古今尽须臾》。介绍化学、元素(原质)、以太(当时以以太作为万物本原)、天体变化、星球的毁灭与形成等。
第十一回《成气四类各分系统,积年三秭肇造眷属》。介绍星云(星气)、星系、星团(聚星)、双星、变星、太阳系等。
第十二回《量黑斑太阳生旋转,重日至历意合东西》。介绍太阳直径、黑子(黑斑)、公转与自转、日夜与季节等。
第十三回《暑往寒来奔南走北,月盈日昃捉影吠声》。介绍阳历与阴历、节气、季节的形成、极地的永昼永夜、日月食等。
第十四回《分月队附星供清玩,激电潮大彗发欃枪》。介绍八大行星之“日”与“年”、各行星及其卫星之大小比例、彗星(扫帚星)、流星、小行星、哈雷(哈利)彗星周期等。
第十五回《陨铁横飞流星补养,水银低降大气高寒》。介绍大气层、流星与陨石、流星雨(星雨)及其周期、空气、气压、汞柱(水银管)、以气压计量测高度等。
第十六回《热空气南北扬风威,湿灰尘阴晴写云物》。介绍风的成因、风级、信风、龙卷风(旋风)、雷电、雨的成因、露与霜、云的种类等气象知识。
第十七回《琥珀留名迅雷减色,磁电交感新器登场》。介绍富兰克林(樊克林)雷电实验、避雷针原理、声速与光速、马力、电与磁、电报、电灯、电车、无线电报、电磁波(电磁浪)等电学知识。
第十八回《验人迹火曜凿沟渠,征实地月球分岭海》。介绍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的质地、达尔文演化学说、推测金星与火星有高等生物、火星运河、月球仅半边对地、月球地形等。
第十九回《变统大群地成层石,物先太古迹始原生》。介绍星球演化、地层史、地球的形成、地球的构造、火山与地震、三类岩石、沉积作用、地层三大层、古生代(太古代)、植物上陆、鱼类繁盛、石炭纪沼泽森林(煤林)等。
第二十回《结煤林高原聚动植,造石器人类判灵蠢》。介绍动物上陆、两栖类出现、爬虫类出现、同源说、恐龙、爬虫类时代、哺乳类、有袋类、哺乳类类别、食虫类、人类的演化、重演说、人类出现、爪哇人、冰期、史前文明等。末尾借着继英之口,预告将续写下编《六千年中国史谈》:“若专说我们中国的史鉴时代,权且止好算个六千年……史鉴时代的情形,我们且有了功夫再讲。”
继英讲了一天,夜已深沉,众人散去,“却把继英一个人,闲清清的,独坐在油灯的影子底下。篷外是黑洞洞的海水,猛然凄凉起来,却又想到他父亲王曼卿吏部的伤惨,正是一阵心酸,耐不住要啼哭出来,恰好范素行翰林,在那边讲罢了空话,踱将过来。未知王小姐哭得成与哭不成,在下却记性不好,急急要把他们一天所讲的闲话,写给看官们看。所以那位小姐的苦处,也就不曾有工夫接下去理会。现在就请看官们,每到数着星点,曝着太阳,赏着月亮,望着白云,吹着凉风,听着惊雷,遇着暴雨,披着朝露,犯着晓霜,吸着空气,觉着吸力,对着山川,玩着草木,见着禽兽,想着人种,便处处记忆着这位孤苦伶(零)丁的小小姑娘,把他口里讲出来的,同目前见见闻闻的情形,细细比较一番,也就胜过安慰他的伤心了。”至此全书终。
三 写作背景
吴稚晖(以下称先生)年谱有两种,即《吴稚晖先生年谱》及《民国吴稚晖先生敬恒年谱》。本节记事,基本依照年谱,如两年谱一致,则不加注释;如两年谱不一致、或两年谱所无、或需加以说明,始加注释。
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十六日,先生因苏报案离开上海。自1903年7月26日(六月三日)起,先生日记开始以阳历纪年。[②]9月9日抵伦敦,[③]直到宣统三年(1911)11月22日始离英东归,流亡英国前后达八年,《上下古今谈》作于1911年。
当时留英学生人数不多,[④]先生具有功名,且年龄较长,因而成为留英学生领袖。先生除勤学英文、到学校听课、到图书馆看书、习写真铜版及照相,另为上海文明书局等出版单位写稿,赚取基本生活费用。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孙中山至伦敦,造访先生寓所,因而订交。七月,张静江(人杰)[⑤]自巴黎至伦敦,先生往访,自此订交。静江在巴黎经商,经营生丝、茶叶及古董贸易,获利甚丰。静江约先生往巴黎,8月21日,先生至巴黎,寓故友李石曾处,留五日返英。先生与石曾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上海订交。[⑥]同年(1905)8月20日,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是年冬先生加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李石曾、张静江的催促下,先生于是年冬[⑦]自伦敦至巴黎,旋与李、张发起成立无政府主义组织“世界社”,是国人最早成立的无政府主义组织之一。世界社设立“中华印字局”于巴黎健康街,楼上为编辑部,楼下为印刷厂房。
经过半年筹备,1907年6月22日,世界社所发行《新世纪》创刊;7月,《世界画报》创刊;两刊皆为周报,每周六出刊。两刊由张静江出资,先生负责编务及印务,先生所习照相及写真铜版派上用场。从日记可以看出,先生编辑两刊期间异常忙碌,甚至忙到生病。
《新世纪》的发行旨趣以宣扬革命和无政府主义为主,无政府主义关注自由平等,主张以互助、合作建立和谐社会,而非借助权威或统治。《新世纪》的作者群包括先生、李石曾、蔡元培、汪精卫、褚民谊等,以先生所撰最多,所用笔名有:燃、燃料、夷、敬恒、真、希、留欧学界一份子、中国之一人、凭良心者、留此读者、留英一客、无政府党一人、革命党一份子等,不下五十种。[⑧]
1908年11月14日,先生返回伦敦。[⑨]翌年向张静江、李石曾各借300元,嘱夫人携男女公子赴英。宣统元年(1909)三月十八日起程,公历6月28日抵伦敦。先生返英后仍为《新世纪》写稿,并从事翻译工作,在民前三年(1909)日记[⑩]中已看出端倪,在民前二年(1910)日记[11]中,与翻译有关的记事,较前一年陡然增多。
1910年5月21日,《新世纪》及《世界画报》停刊,先生的供稿对象改以国内为主。从民前二年日记中,得知先生这一年至少译过下列书稿:北极、彗星、马来群岛、濠洲(澳洲)、种源(物种原始)、南极、人类根源、天演(天演学图解)、天文、天演小史、化学史、史前人类(荒古原人史)、葡革命事、伦敦等。从日记得知,有些翻译时间较长,有些较短;翻译时间较短者,可能是单篇文章,或浅尝即止者。[12]这些译作《吴稚晖先生全集》皆未收载,或许编纂时欠缺文献所致。大陆应可找到这些译作,有心人可以着力。
从民前一年(1911)日记[13]中,得知先生笔耕以撰写《上下古今谈》及《六千年中国史谈》为主,日记中两书记事如下:
元月十六日 始作六千年史。
二月二十八日 写史谭至五十一。
五月十八日 写上下谈至一百二十。
三十日 做完上下谈十一回。
六月九日 上下谈至二百二十。
十五日 上下谈第三册成二百卅八页。
七月二十三日 古今稿至三百零二页。
二十九日 古今谈稿二十回写毕。
八月一日 上下谈写毕,画图。
二日 上下谈寄出。
《上下古今谈》自序:“去岁销夏,即思以无足轻重之文章,成一中国六千年史谈之小说……”,得知整个计划民前二年夏起意。先生日记未记《上下古今谈》始写日期。鉴于5月18日已写至一百二十页,6月9日写至二百二十页,以此进度,可能始写于该年3月或4月。如推论为真,先生以四五个月时间完成此书,下笔之迅捷令人叹服。
至于《六千年中国史谈》,始作于元月16日,至2月21日写至五十一页,此后日记未曾提及。可能因工程浩大,短期不能完成(也就收不到稿费),遂将精神转移到较易完成的《上下古今谈》。《吴稚晖先生全集·卷四·科学与工艺》所收《上下古今谈》,尚有〈重印上下古今谈序〉,文末署“民国三十有三年五月,吴敬恒书后”。先生对于《上下古今谈》之写作因由,及《六千年中国史谈》之所以停辍,叙说如下:
此书之作,则在巴黎作革命急剧谈之新世纪周刊,不能继续出版,东京民报亦停刊。革命高潮,至此一顿挫,将待黄花冈而重振。余之眷属,从上海西迁,余亦由巴黎挈家退隐伦敦西郊。其时生活则无着,居宅相近,有藏书较富之图书馆,故日往借书,如进化学说、天文学、地理学、人种学、博物学以及物理、化学之类之最新图书杂志,每借挟而归,阅读讫,又为子女讲解。一面作演稿,寄文明书局出版,稍得津贴……凡成天演图解、荒古原人史及此上下古今谈。而十月十号武昌起义,从此辍笔,遂在大观园中充刘老老(余非姥姥故作老)以生活。无形之损失,悔亦无及。否则果成六千年史谈一百卷,贡献之多,将不可计算。
四 讨论
《上下古今谈》的铺陈方式极为特殊,除了第一回前半部,自始至终没离开甲板上的一座帐篷。作者充当“观察”和“记录”的角色,将帐篷内众人的言谈,“忠实”地加以记录。虽然小说的基本元素——主题、人物和情节俱备,但缺乏起伏和高潮,这样一部通篇直叙,视角从没移开一座帐篷,有如独幕舞台剧的长篇小说,读来竟不觉得沉闷,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
再者,《上下古今谈》所讨论的科学知识,包含天文、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等等,内容涵盖之广,论述之精,即使是受过完整学校教育、修习科学科系的今人,也难以有此广度和深度。民国三十五年先生在《重印上下古今谈序》说:“成书至今,已过三十五年……似乎上下古今谈现有之四卷,犹未十分落伍,可以续向无量数之小国民,大谈而特谈。”这是自负之言,也是感慨之言,时至今日,《上下古今谈》般水平的中文科普小说,似乎仍未出现。
关于《上下古今谈》之写作技巧,及先生写作此书时的科学素养,应各有专文,笔者不敏,有待来者。以下谨就两个问题略抒己见,就教于方家。
其一,除了科普小说《上下古今谈》,先生之翻译作品亦以科普类为主。先生未受正规科学教育,科学非其所长,是先生钟情科学?还是另有其他心理背景使然?笔者认为,这和先生的无政府主义信仰有关。
1908年,吴稚晖在《新世纪》第65号发表《无政府主义以教育为革命说》[14],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重要文献。该文提出:“无政府主义者,其主要即唤起人民之公德心,注意于个人与社会之相互,而以舍弃一切权利,谋共同之幸乐。此实讲教育也,而非谈革命也。”
因为“以教育为革命”, 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等无政府主义者无不热心教育、文化事业,普及科学乃其课题之一。无政府主义信仰科学,无政府主义巨擘克鲁泡特金本身就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地理学家。[15]克鲁泡特金的名著《互助论》[16],更以动物学、人类学事例,驳斥达尔文主义者过于强调竞争,认为互助才是进(演)化的动力。《互助论》文笔生动,说理清楚,也可视为一本上乘的科普著作。
先生写作《上下古今谈》的动机,除为稻粱谋,尚需置于无政府主义者重视科学的脉络下才能理解:一位旧式文人何以汲汲于科普工作的内在原因。
其二,书中的若干人物,竟为先生已故亲友。《重印上下古今谈序》说:“且上下古今谈中有所谓王曼卿、范素行、冯伯始等,皆有伤心史,托小说以显露其姓名,将为他日作旧游录一一详言之,今亦且不赘述。”以故人姓名入小说,除了“托小说以显露其姓名”,亦寄寓深沉的思念之情。在海晏轮这艘“幽灵船”上谈天说地的男男女女,竟是作者已故的亲朋好友!借着与故人对话,聊慰流亡异国的孤寂心情,意外地营造出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
书中的吏部主事王英(字曼卿),源自先生总角交王英冕(字曼卿)。书中王曼卿是广东人,夫人亡故,带着独生女在京供职;现实中的王曼卿,江苏丹阳人,娶妻未过门即病故。从先生日记中可以看出,两人日夕相随,情逾手足。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先生与曼卿相偕赴京会试,曼卿中进士、点翰林,先生未中。不意翌年(乙未,1895)正月十三日在家乡病故,时先生在京,乙未日记正月初八日:[17]
傍晚魏比部阆屏来,述曼卿病状;十一月中旬,每日作热,家人以疟治之。至十二月初,加泄疾,耳亦重听,喀血如故,疾大剧,仍以疟治之,日益加甚。至十三日遂卒……十四日,其聘妻过门守节,先术家择十二月中旬娶妇,以疾危,改今年正月十九日。伤哉!竟不得娶。
书中的范素行翰林是福建人,真实的范素行是无锡人,亦为先生少时好友,乙未六月初八病故,先生乙未日记六月初八日:[18]
连日闻伊疾凶,急觇之其家。其子小寅方坐门外,低叩之曰:爸好否?彼亦低声曰:好些。欲进内,皆宅眷。方低徊门外,一童子出告曰:不佳,正气逆。其姑亦出告曰:谢客问,素行不能见客。即闻叩扉声,乃素行也……傍晚与仲英、子新再过素行。呜呼!行竟死。…邠臣又告曰:方汝早至此,吾兄叩扉曰:稚晖再世见。惨哉,何言之痛也!
书中的秀才冯伯始,源自先生同名外甥。先生民前二年日记九月二十日:“闻伯始死于中(历)七月廿五夜十时。”[19]《吴稚晖先生年谱》宣统二年记述更详:“外甥冯伯始于阴历七月二十五日(国历八月二十九日)因肺病逝于苏州天赐庄耶稣会所设之医院。先生闻讯,甚为悲痛,曰:吾妹无嗣矣!”[20]
鉴于书中几个配角(王曼卿、范素行、冯伯始)皆源自先生亲友姓名,那么书中主人翁王继英小姐始源何人?笔者臆測,源自先生次女。先生有二女一子。长女芙与子详,长大成年;次女蕖,未周岁夭亡。
先生癸巳(1893)日记六月二十八日:“归后历半时,次女生,时亥正,名之曰蕖。”[21]《吴稚晖先生年谱》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六月,次女蕖殇。先生闻讯,因念其聪慧,不怡者累日。”[22]甲午日记六月二十八日:[23]
下午得仲英书,悉次女蕖殇。啼笑犹昨,不能无感于心。然为蕖计,解脱早正可喜耳。何必曳八幅裙遮遮掩掩,寻数十年烦恼。殇之日六月十有四,瘗诸伊之大舅氏墓侧。
先生次女蕖,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如在世,拳乱时(1900)虚岁八岁。书中主角继英小姐年方十二岁,竟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显然不合常理。写作科普书,何以在主角年龄设定上“不合科学”?如果将继英与蕖相连结,或可解释其原委。先生不能将继英设定为八岁(太不合理了),又不愿将之设定为较合理的二十岁前后(和他心目中的蕖相距太远了)。十二岁,或许是先生心理上较能接受的年龄。上述推论或许纯为臆测,但求诸心理学,值得研究、论证。
總之,吴稚晖先生的科普活动及《上下古今谈》仍是片处女地,值得科普界及科学史界关注。
参考文献
吴稚晖 1979. 《上下古今谈》. 台北: 中央文物供应社.
吴稚晖1969. 《吴稚晖先生全集》. 罗家伦、黄季陆编. 台北: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史料编辑委员会.
陈凌海 1971. 《吴稚晖先生年谱》. 撰者自刊本.
杨恺龄 1981. 《民国吴稚晖先生敬恒年谱》. 台北: 商务印书馆.
[①]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说研究,1904-1911》(指导教授郑阿财),中正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附录《晚清科幻小说提要》,依出版时序列出12种。该文刊“新客星站”(http://www.thinkerstar.com/sci-fi/ching/a_content.html)。
[②] 现存先生日记,自光绪1903年7月26日起,开始以阳历纪年。吴稚晖 1969,卷十二,自苏报案至赴欧日记,页718:“今日起改书阳历,仍注旧历于下。”
[③] 吴稚晖 1969,卷十二,民国前九年赴英前后之日记,页733:“九日,下午四时,登伦敦岸。”
[④] 吴稚晖 1969,卷二,胐盦客座谈话,页333:“自一九零一年至今,此十五年中,始则各国皆有五六人或七八人。”
[⑤] 张静江,名增澄,字静江、人杰,以字行,浙江乌程人。张家为江南巨富,1900年在京结识李石曾。1902年,与李石曾随驻法公使赴法,在法经营生丝、茶叶及古董贸易,获利难以估计。
[⑥] 杨恺龄 1981,光绪二十九年:“时李煜瀛(石曾)由天津至上海,慕先生之名,乃专访先生于馄饨铺楼上,同时遇曹汝霖、夏霜秋已在座,相偕至四马路杏花楼餐厅便餐。先生谈话最多,主张海外留学生愈多愈好,用苦学方法使多数人可去留学,盼李煜瀛此去法国多想办法,遂订交焉。”时李石曾与张静江等随驻法公使孙宝琦由沪赴法,将成为中国第一批留法学生。石曾河北高阳人,父李鸿藻,为同光年间大臣。
[⑦] 离英赴法确期待考。陈凌海 1971:“十二月一日,偕孙鸿哲(揆伯)自伦敦至巴黎。”杨恺龄 1981:“十二月十三日张人杰抵伦敦,连日大谈,允赴法。”
[⑧] 据陈凌海 1971,光绪三十三年。
[⑨] 关于先生返巴黎时间,两年谱不一致,证之先生民国前四年日记,杨恺龄 1981说法正确,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连日排字,工作繁剧,疝发体倦脚麻,十四日返回伦敦,仍按时撰稿寄巴黎。”返回伦敦原因,除了健康问题,可能也和刊物不堪赔累,张静江有意收手有关。
[⑩] 民国前三年日记,载吴稚晖 1969,卷十二,页1152-1200。
[11] 民国前二年日记,载吴稚晖 1969,卷十三,页1201-1255。
[12] 如民前二年日记十一月十九日:“译化学史,至难题,气闷。”此后日记中不见此书出现。
[13] 民国前一年日记,载吴稚晖 1969,卷十三,页1255-1310。
[14] 燃(吴稚晖笔名)《无政府主义以教育为革命说》,《新世纪》第65号,1908年9月19日。见R. A. Forum,《安那其研究》:http://raforum.info/rubrique.php3?id_rubrique=727。
[15] 克鲁泡特金生平,可参阅巴金译《我底自传》,平明书店,1940年(坊间有帕米尔书店翻印本)。另,王道还撰有克氏简传《来自西伯利亚的人》,刊《科学月刊》1994年元月号。
[16] 有朱洗译本,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为巴金主持之《克鲁泡特金全集》之一。《互助论》以英文写成,原书名为Mutual Aid: A Factor of Evolution(互助:演化的一个因素)。
[17] 吴稚晖 1969,卷十一,页415-416。
[18] 吴稚晖 1969,卷十一,页448-449。
[19] 吴稚晖 1969,卷十三,页1238。
[20] 陈凌海 1971,页37。
[21] 吴稚晖 1969,卷十一,页182。
[22] 陈凌海 1971,页16、。
[23] 吴稚晖 1969,卷十一,页345-346。
三月 7th, 2012 at 17:37:11
Pretty component of content. I just stumbled upon your blog and in accession capital to assert that I acquire actually enjoyed account your weblog posts. Anyway I will be subscribing for your feeds or even I achievement you get admission to constantly f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