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20088月號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

 

張之傑

 

 

考試院院長提名事件,使得前交大校長張俊彥成為新聞人物。620日,《自由時報》刊出一則特稿,標題:「張俊彥/半導體之父/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其他媒體輾轉傳抄,都說張是台灣半導體之父。連總統府的聲明也說:「張俊彥是台灣半導體領域的專家,有台灣半導體之父的美稱。」張俊彥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嗎?他當然不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至今不過三十多年,蓽路藍縷者大多健在,妄稱張俊彥為台灣半導體之父,不知置前賢於何地!

 

台灣半導體的發展,和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息息相關。1973年,經濟部長孫運璿先生鑑於政府機關缺乏彈性,不易延攬人才,以經濟部所屬聯合工業研究所、礦業研究所與金屬工業研究所為基礎,成立工研院。同年10月,爆發石油危機,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決定舉債興建十大建設,擴大內需,並以提升產業支應債務。某日,經國先生對秘書長費驊說:「我們在科技發展方面,要找一個具突破性的項目來做,你去研究、研究,這項目愈大愈好。」

 

費驊出身上海交大土木系,他立即與兩位交大前後期同學共商大計,他們是RCA普林斯頓實驗室總監潘文淵,和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197427日晨,費驊、方賢齊、潘文淵與孫運璿等在一家豆漿店共進早餐,潘文淵提出發展積體電路(IC)的構想,為台灣的電子產業樹立方向。

 

197476日,潘文淵將「積體電路計劃草案」提交經濟部,當日下午2時孫運璿召開專案會議,傍晚5時就做出結論!為因應這個計劃,91日,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發展中心(1979年改稱電子工業研究所)。青年學者、交大電子工程系主任胡定華向潘文淵自薦,成為推動IC產業的實際負責人。

 

19741026日,孫運璿在美國潘府邀宴海外學人,組成美洲技術顧問團(TAC)七人小組。在潘文淵及TAC的擘畫下,19763月,工研院與美國RCA簽訂長達十年的合約,從事積體電路開發。同年4月,電子工業發展中心開始派員到RCA受訓,第一批13人,包括史欽泰、曾繁城、曹興誠等,由孫運璿親自授旗。同年7月,台灣首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在工研院破土。1977年秋,示範工廠產製三吋晶圓成功,為台灣IC產業邁出關鍵性的一大步。

 

其後工研院電子所開始作技術轉移。1980年,示範工廠成立聯華電子,翌年副所長曹興誠出任聯電總經理。1985年,張忠謀應工研院董事長方賢齊之邀出任工研院院長,擬議發展晶圓代工,電子所成立移轉小組,全力配合新公司設立,1987年台灣積體電路公司成立,移轉小組約150人全部併入台積電。……

 

張如心女士曾訪談IC產業前輩,撰成《矽說台灣──台灣半導體產業傳奇》一書(天下文化,2006),縷述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的經過。張女士列出台灣IC產業的關鍵人物10人,未列張俊彥。前工研院董事長孫震為該書寫的推薦序上說:「雖然整個計劃的創意和構想來自潘文淵先生,我相信大家都同意孫運璿部長是這場寧靜革命的主帥。」此言應為的論。

 

那麼被媒體和總統府妄稱台灣半導體之父的張俊彥有什麼貢獻?他於1970年取得交大工學博士學位,是我國(包括中國大陸)第一位工學博士,此後留校任教,直到退休。他固然桃李滿IC界,但距離台灣半導體之父的稱號恐怕還相當遙遠吧!

 

張之傑:業餘科學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