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劍的故事
李弘善
説到「鯊魚劍」,許多人都曉得這是乩童作法的法器。但是問到「鯊魚劍」的來源,答案就五花八門了:有人說是某種鯊魚的背鰭,也有人說是「鋸齒鯊」的嘴巴,更有人說整隻劍就是某種動物的軀體。還有一種稱為「鋸鮫」的鯊魚,嘴巴也長了ㄧ根鼻鋸,聽起來讓人一頭霧水…
「鋸齒鯊」不是鯊,鋸鰩也不是鋸鮫
魟魚和鯊魚都是軟骨魚,最大的差別就是鰓裂的位置:魟魚的鰓裂在身體腹面,鯊魚的鰓裂在身體側面。「鋸齒鯊」的鰓裂在身體腹面,顯然是一種魟魚,正式的名稱為「鋸鰩」(”鰩”就是魟魚)(圖一);「鯊魚劍」就是鋸鰩的吻部(rostrum),應該改稱「魟魚劍」才對!鋸鮫也有鼻鋸,常和鋸鰩混為一談。不過鋸鮫的鰓裂位於身體兩旁,因此側身鯊魚之列。
大約二十年前,台灣販售貝殼或海產的紀念品店都會販售「鯊魚劍」,是否表示沿近海域有鋸鰩呢?1936年日本魚類專家中村廣司出版「台灣產鮫類調查報告」,提到基隆漁船曾以底曳網(底拖網)捕獲尖齒鋸鰩(narrow sawfish, Anoxypristis cuspidata)。前水產試驗所所長鄧火土博士於1962年發表「台灣產軟骨魚類的分類、分佈及相關研究」,也提到基隆漁市曾出現雌性尖齒鋸鰩,並認為台灣海域還有大齒鋸鰩。除此之外,並沒有鋸鰩的正式記錄。根據「中央研究院台灣魚類資料庫」,全無鋸鰩的紀錄。照這樣看來,就算台灣海域真有鋸鰩的蹤跡,數量也稀少得很。目前見到的「鯊魚劍」,絕大多數來自遠洋漁獲。
鋸鰩的生物學概述
鋸鰩分布在南北緯30度之間水域,屬於熱帶及亞熱帶魚種。鋸鰩的分類至今沒有定論,可能有4-7種。鋸鰩主要棲息在淺海,但有些屬於廣鹽性種類,不但能夠溯河而上,甚至在淡水的環境存活。亞馬孫河離海岸1340公里的河段,還曾經發現鋸鰩的蹤跡!尼加拉瓜湖是中美洲最大的湖泊,海裡的大齒鋸鰩(large tooth sawfish, Pristis perotteti)可以從聖胡安河(Rio San Juan)游入湖中,甚至在湖中繁殖。
此劍來頭大
在台灣,乩童作法需要鋸鰩的「鯊魚劍」,目的就是調遣天兵天將。鯊魚劍是乩童五件法器唯一生物製品,一般用來砍背、額或臂,據說法力強大。雖然「鯊魚劍」兩側齒數不一,但都必須符合「神治鬼、鬼治神」的口訣。
有趣的是,因為「鯊魚劍」用途不同,牽涉的魚種也有差異:尖齒鋸鰩的鼻鋸根部無齒,加上鋸柄寬度方便抓握,是乩童的最愛(圖二);後鰭鋸鰩的鼻鋸可達一米七(圖三)、小齒鋸鰩(freshwater sawfish, P.microdon)的鼻鋸粗壯(圖四),看起來雄偉懾人,適合當成廟宇的「鎮廟之寶」。近來鋸鰩數量大減,「鯊魚劍」價格飆高不下。聰明的生意人靈機一動,設計出白鐵或塑膠複製品(圖五),價格當然實惠許多,但是乩童還是偏好真品。
最小號的「鯊魚劍」稱為「肚劍」(圖六),取自雌魚腹中還沒出生的胎兒,道士認為「肚劍」法力很強,可供在神案上驅邪祛魔,也有人把「肚劍」置於香爐底甚至車子儀表板上。「肚劍」雖然袖珍,由於可遇不可求,價格和長度並不成比例。
鋸鰩古今談
根據中國大陸出版的《中國動物志—圓口綱軟骨魚綱》,浙江、海南島和上海漁市曾發現尖齒鋸鰩,1957年在廣州採得小齒鋸鰩一尾。到底古書中有沒有鋸鰩的記載?中國最早的工具書《爾雅》和《說文解字》並沒有相關描述。西晉(265-316年)左思著有《吳都賦》,描寫三國時代吳國的國都,文中有句「王鮪鯸鮐,鮣龜鱕魚昔」,其中「王鮪」是鱘魚、「鯸鮐」是河豚、「鮣」是印魚、「龜」應當是海龜,「鱕魚昔」是什麼呢?劉逵替《三都賦》作註,注解為:「鱕魚昔,有橫骨在鼻前如斤斧形,東人謂斧斤之斤為鐇,故謂之鱕魚昔,魚二十餘種,此其尤異者。此魚所擊,無不中斷者。」「魚昔」即鯊魚或魟魚等軟骨魚類,古人認識的二十多種軟骨魚類中,鼻骨像「鐇」(斧)、又能「所擊無不中斷者」的「鱕魚昔」,必是鋸鰩無疑!
醫書也有精采的描述。根據北宋天文學家、藥學家蘇頌編撰的《圖經本草》(1062年):「大而長喙如鋸者曰胡沙,性善而肉美」,可見鋸鰩不但性情溫馴,而且肉質鮮美呢!明朝李時珍(1518-1593年)《本草綱目》則記載:「鼻前有骨如斧斤,能擊物壞舟者曰鋸沙,又曰挺額魚,又曰鱕魚昔,謂鼻骨如鐇斧也。」最難得的是,《本草綱目》還收錄鋸鰩插畫一張,雖然和實際相去甚遠,至少表達出明顯的鼻鋸(圖七)。鋸鰩雖然側身醫書,但是除了「性善肉美」之外,並無特殊療效。
明朝胡世安的《異魚圖贊補》、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還有清朝李調元的《然犀志》,是少數論及水族的古籍,文中都提到鋸鰩。胡世安引述《寰宇記》:「惠州出鋸魚,亦名狼籍魚。身長兩丈,口長兩呎,廣三寸,左右齒如鐵鋸」,又引述《漁書》:「鋸魚生大海中,不多見。其牙齒長五六尺,兩傍如鋸齒,故名。」另外還提到:「漁人云此魚惜齒,齒掛於網,則身不敢動,恐傷其齒。諺謂:『千金之鋸,命懸一絲』是也。」可見在當時漁人眼中,鋸鰩被漁網纏住之後,害怕鋸齒損傷而安靜不動,故有此諺。《閩中海錯疏》撰於明朝萬歷年間(西元1596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書,書中提到「胡鯋」:「青色,背上有沙。大者長丈餘,小者長五、六尺,鼻如鋸。皮可鏤為膾,薧以為脩,可充物,亦名鋸鯋」。「胡鯋」皮不僅可以切成細絲,還可以曬乾(薧,音考)食用。《然犀志》則說其「東南近海諸郡皆有之」。綜合以上說法,推測鋸鳐當時是棲息於中國近海,而且產量不多。
鋸鰩的古名真是洋洋大觀,今天台灣記者和水族館又自創「鋸齒鯊」一名。中國文化悠久、方言繁多,同種生物有許多別稱,此為一例。
鋸鰩與人類
鋸鰩的棲息地接近人類活動的範圍,加上長相奇特、體型碩大,有些民族自然而然發展出和鋸鰩有關的信仰文化。新幾內亞西部的聖塔尼胡(Lake Sentani,屬於印尼國土),曾經是鋸鰩的棲息地,湖邊居民認為祖先的靈魂藏於鋸鰩體內,因此不會捕食鋸鰩。
中南美洲沿岸以及河口,一度是鋸鰩悠游的天堂。1978年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市的「阿茲特克大神廟」(Aztec Great Temple)遺址,挖掘出鋸鰩的鼻鋸。阿茲特克人用活人的心臟祭祀,當時就用鋸鰩的鼻鋸砍殺犧牲者的頸部。此外,寶劍是阿茲特克的圖騰,象徵戰爭廝殺,就以鋸鰩鼻鋸當造型。
許多非洲面具都以動物當造型,鋸鰩面具就是其中之一。西非的尼日三角洲(Niger Delta),大小河川縱橫交錯,人類和魚類的關係緊密。其中「伊喬人」(Ijo,西非種族名)把河裡的鋸鰩當作「河靈」膜拜,並且舉行有趣的儀式。儀式中舞者頂著鋸鰩面具,學著鋸鰩的動作誇張起舞。
「蜑民」是中國南方的水上人家,自古靠海維生,對於海中生物瞭若指掌,也發展出獨特的信仰。在蜑民心中,鋸鰩是神聖的動物,如果捕獲必須立刻獻給媽祖,否則惡運就會當頭。直到現在,鋸鰩還是孔武有力的象徵。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有二十六艘德國潛艇、一艘美國潛艇用鋸鰩當臂章標誌。
鋸鰩的用途
鋸鰩的肉質雪白細緻又美味,不管是中國人或外國人都同意。尼加拉瓜湖的鋸鰩,1970年代因此遭到大量撈捕,至今族群數量還未恢復。在巴西北部的貝倫(Belem),當地人視鋸鰩為最美味的軟骨魚類,幼魚特別最受歡迎。此外,鋸鰩皮可製革,魚鰭更是上等魚翅。
鼻鋸的鋸齒銳利堅硬,用途很多:美國印地安人用鋸齒做成切割工具;玻里尼西亞人用鼻鋸當武器;祕魯人鬥雞的時候,喜歡把鋸齒裝在雞腳增強戰鬥力;在台灣南部的南科遺址,考古學家也挖出鋸齒磨成的工具。
除了以上用途,鋸鰩也可以入藥。巴西人把幼魚的鼻鋸磨成粉,然後加熱水混合食用,據說可以治療氣喘。比較起來,中國人更懂得利用鋸鰩:廣西北海和廣東湛江的居民將鋸鰩卵晒乾,加水煮熟食用,可治療痢疾;將鋸鰩肝蒸出肝油,加糖早晚食用,可治療胃病和肺病。另外,新鮮膽汁加黃酒沖服,可治療風溼性關節炎及膽囊炎。
鯊魚劍與犀牛角
鋸鰩的性成熟年齡晚、胎仔數少,加上棲息地接近人類活動範圍,容易因為污染或濫捕造成資源枯竭甚至滅絕,尼加拉瓜湖的鋸鰩漁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有鑑於此,2007年在荷蘭海牙召開的「華盛頓公約締約國會議」(簡稱CITES),將6種鋸鰩列為第一級保育類動物,乩童常用的尖齒鋸鰩也名列其中。1990年代,台灣曾因中藥店販售犀牛角遭到國際間的側目,美國甚至揚言貿易制裁。細看本屆CITES第17號提議文(Cop14Prop.17),不少內容對台灣語多不善。雖然國際保育團體尚未對此發聲,但是目前「鯊魚劍」還在網路公開標售,乩童更是人手一隻……犀牛角的殷鑒不遠!
台灣沿近海的鋸鰩已經消失幾十年了,水族館唯一的鋸鰩也於2006年死亡,但是我們和「鯊魚劍」的糾葛,似乎還沒結束……
八月 22nd, 2012 at 20:38:18
寫的真好
九月 28th, 2012 at 16:44:17
文末的"鯊魚劍與犀牛角"對此深感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