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小識──來擺科學龍門陣》自序
學步三十年
張之傑
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地理,小學中高年級時,就把兄姐的初高中史地課本讀了很多遍。高中時,開始接觸專書,對邊疆史地特別感興趣。讀大學時,教科書和筆記放在系圖書館,帶回家的都是從圖書館借的文史書。
大四下學期選做論文,我去找繆端生老師,他問我有什麼構想,我說想寫一本《中國生物學史》。他瞪了我一眼,迸出兩個字:「不行!」把我構思了一年的計劃否決了!他交給我一個題目「麩氨酸鈉對金蠅幼蟲生長的影響」。那篇論文沒留下底稿,卻留下一篇散文力作──「與蛆為伍的日子」,金蠅幼蟲就是金蠅的蛆。
我之所以提起這段往事,是要說明,遠在青澀的大學時期,科技史已在我心中萌芽。研究所畢業,留校當過一年助教、三年講師,接著走出實驗室,靠著自己的能力,不靠師門血緣,在人海中奮鬥。一九七四年,我成為科普工作者,科普和科技史關係密切,一九七六年寫下生平第一篇科技史雜文,正式和科技史結緣。
一九七八年,我們創辦《少年科學》,一九八○又創辦《大眾科學》,編委中對科技史有興趣的朋友──王道還、洪萬生、吳嘉麗、陳勝崑、張世賢、劉昭民、劉君燦和我,漸漸形成一個小團體。一九八一年,中研院籌組「科學史委員會」,我們八人一起成為創會委員。
然而,當上述朋友們已經斐然成章,我卻東遊西盪,累積不出成績。一九九六年,我在業餘治學上做了重大抉擇:放棄探索多年的民間宗教、民間文學和西藏文學,專心致力科技史。從一九九六年到二○○六年底,已發表論文二十一篇、雜文和論述將近百篇。
如果從寫作第一篇科技史雜文算起,至今已三十年;如果從積極研究科技史算起,至今已十年。十年或三十年都是個整數,我已到了整理人生的時候,就做個總結吧。從去年秋,我開始整理舊作(論文除外),將科技史與美術史會通的部份輯為《畫說科學》,其餘連同早期作品輯為本書。
為了通俗易讀,一些較嚴肅、資料性較強的論述──如〈談我國歷代的人口〉、〈民國十一年至三十八年的中國生物學〉、〈當代中國科學家籍隸初探〉等等,均未收入本書。當然,一些自認寫得不夠水準的也未收入。我為少兒刊物寫過不少和科技史有關的小文章,大多也未收入。
本書有幾篇與《畫說科學》重複,〈像不像,有關係〉就是其中之一。這篇論述由論文〈以文藝復興時期事例試論我國傳統科技插圖之缺失〉改寫而成,是筆者積極研究科技史的里程碑,不能不收。另有幾篇短文,雖為「畫說科學」之延伸,但列入本書更為適宜。
本書分為三編:第一編收一千字左右的論述,第二編收兩千字左右的論述,第三編收三千字左右及以上的論述。為免冗贅,文中所參考文獻一概刪除。各編的編次,均按發表先後,最早的一篇一九七六年刊出,至今已逾半個甲子!本書可說是筆者從事科技史探索的一部流水帳。
披閱這部流水帳,覺得除了有點科普意義,實在乏善可陳。或曰:斷爛朝報何必輯而成書?答曰古之學者為己,本書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科技史探索而編選的,從沒考慮過他人如何評說。
民國九十六年二月一日於新店南軒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