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會員

于易塵1953年生於台南市,陸軍軍官學校1975年畢業,2004年退伍,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原軍職專長為軍制與戰略研究,故對軍事科技研究有興趣;未來將以中國軍事思想與科技之關係為研究範圍。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自高中起對演化論發生興趣,後因緣際會學習人體解剖學、臨床神經心理學、神經解剖學,對神經系統的演化略有涉獵。現任中研院史語所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研究興趣包括科學史。譯作已有十本,部份作品收於「通俗科學網」(網路教室)。

吳嘉玲,江西玉山人。國防醫學院護理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畢業。曾任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護理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股長、行政院衛生署科長、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簡任組長。業餘從事寫作、繪畫,曾獲中央公職人員美展西畫組首獎。退休後從事健康教育及營養品推廣工作。

巫紅霏,台大動物所碩士,編輯人暨科普作家。曾任新環境基金會執行秘書、《小大地》雜誌主編,現為《小達文西》雜誌主編。主要興趣為自然生態和運動體育。

李弘善1968年生,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學士、海洋大學環漁所碩士。曾任英文漢聲出版公司科學編輯,翻譯教育書籍十餘本、生態影集數十捲,並在國語日報撰寫海洋動物專欄,現任台北縣三芝鄉橫山國小教師。興趣是漁業史及漁業文化,致力探索海洋生物和人類的互動。平時設計課程將海洋知識融入課程,希望下ㄧ代從小具備宏觀的海洋素養,並藉此提升弱勢學生的學習興趣。

李學勇,字叔毅,河南開封人。1946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重慶)園藝系,隨即應聘來台,擔任台大植物系助教,其後累升至教授。1973年曾赴美進修,獲愛達荷大學理學碩士。1994年退休。著有《園藝育種學》、《植物學要義》、《族群遺傳學導論》,譯有《基礎植物學》、《演化論與倫理》、《中國農業史》(上下冊)等。研究題材有桃花心木、紅檜、相思樹及楠木等的生殖生物學,及楓樹與楓香的歷史等。論文零星發表於期刊及報紙。晚年專研達爾文學說的歷史演變。

邱韻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博士,任教於長庚大學,研究與教學的專長及興趣包括:普物與普物實驗的教學法及課程發展、物理課程教材教法、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運用、科學史、迷思概念的診斷與概念改變教學、科學活動的帶領與課程設計等。詳見格物致知網站:http://memo.cgu.edu.tw/yun-ju/index.htm

杜銘章,美國奧克拉荷馬動物系博士。專長為動物生態適應以及兩棲爬蟲動物尤其是蛇類。對於環境生態演變與物種變遷、怪物真相、科普教育有濃厚興趣,致力於環境與物種尤其是蛇類的保育工作。現職為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沈愷,台灣、美國執業建築師,水族館、醫院、研究室為其專長。業餘研究甲骨文、金文,及醫學史、中世紀東西交通史。

英家銘1974年生,台灣師範大學博士候選人,師承數學史家洪萬生教授。曾任中學數學教師,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助教。博士論文研究領域為東亞數學史,特別是1719世紀時中國與韓國數學間的交流與轉化,研究以外也關注數學史融入數學教育的相關議題。他的學術興趣還包括中國秦漢時期的數學史、巴比倫與埃及數學史、近代抽像代數學等等。他與洪萬生教授等人合著有《當數學遇見文化》(三民書局),並翻譯《溫柔數學史》(博雅書屋)等書。

郎煒,上海人。資深外交官。退休後讀書自娛。1998年加入本會。

孫郁興,字幫興,筆名洞子。業餘研究科技史者,中華科技史學會理事,現任清雲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所助理教授。研究興趣著重於儒家周易哲學大典、文字學、五經新疏、曆法、近代科技史、新三民主義等。

徐統,江蘇南通人。物理學博士。專長為電子顯微學。現任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系教授。

張之傑,字百器。業餘科學史研究者,為本會發起人、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中國(大陸)科學史學會理事;另研究美術史、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等。寫作面較廣,以筆名「章杰」寫作小說及少兒讀物,其餘大多使用真名,欲識其人其文,請上網查取。電郵:zjzhang@seed.net.tw

張廷,民國五十三年生,哈佛大學東亞所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現任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兼任歷史教師、空中大學兼任歷史教師。專長為英國史、歐洲史(15-17世紀)、蒙元史、中西交通史;對科學史也極有興趣;作品散見於北商學報、淡江學報、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刊等。

張澔,大學主修化學,研究所轉入光電物理,最後獲得柏林科技大學科學史博士。現任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任該校國際事務處國際學生組長。主要研究為中國近代化學史及中西化學交流史。

陳大川,民國八年生於四川巴縣,服務造紙業四十年,歷任工程師、廠長等職。退休後在紙廠及紙博物館擔任顧問,開始研究中西手工抄紙、及造紙歷史,旁及以紙漿及紙為素材的藝術創作。著有《中國造紙術盛衰史》、《紙素材與現代紙藝》、《台灣造紙發展史》等。另擔任《漿與紙月刊》技術性專刊主編十餘年,偶在台灣及中國大陸學術刊物發表造紙史論著,並在淡江大學擔任「中國科技史」講席。至今年近九十,仍以中國科技史尖兵自勵。

陳芝儀,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曾任雜誌社主編,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After Man–人類滅絕後支配地球的奇異動物》、《奇妙的塵埃》、《古法怪療》、《最衰者生存》、《馬桶如何拯救文明》、《廉價的奢華》等書;也為兒童雜誌《地球公民365》的自由撰述。電郵:feliciac.y.c@gmail.com

陳義揚,字克勤,祖籍浙江省。電機工程學士、碩士及博士,長期從事文教工作,除歷任交通大學、空中大學、明新科大教職外,並曾任行政院青輔會及教育部文教處公職。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工學院院長,願於業餘探討世界、中國及台灣的科技發展史,敬祈同好多予指教。

陳德勤,任職野柳海洋世界,從事鯨魚、海豚健康照護,並結合中藥治療海獸疾病,並參與鯨魚、海豚擱淺救援工作,且為為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近年試著從鯨魚、海豚聲音做健康指標研究,並長期對鯨魚與中華文化做探討,期望將鯨魚人文與科學結合,使民眾由內心深處愛護此等動物。

陳復,出生在臺北市,生命獲得鍛鍊與成長在新竹市,祖先故里在閩北。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中心學術社群教師,福州閩江學院民俗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任教國立交通大學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關注生命意義與生命實踐的議題,學術專業在中國思想史與中國文化史,尤其關注陽明學與東亞現代化,著有《慎子的思想》、《書院精神與中華文化》、《商周交會在齊國:齊文化與齊學術的研究》等十餘本著作。數年來從事臺灣科學教育研究政策史的研究工作,尤其側重在梳理國科會科教處有關其重點計畫與學門規劃的發展脈絡,本研究的起點在訪談教育部政務次長趙金祁教授,合撰有《趙金祁回憶錄》,藉由趙金祁哲學的架構來會通科學與人文,由心學的角度闡發其求如的觀念,後轉而關注科學哲學的詮釋工作,深覺科學史的傳授是科學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節,希冀自身的學術工作能化解科學與人文的壁壘,恢復學術的本真性與完整性。

單維彰任教於中央大學數學系,一生都在校園中,喜歡登山健行。關於他,所有你想知道而他願意說的事,都在個人網站內。 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

曾慧雪1974年生於高雄縣甲仙鄉。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畢業。曾任職台灣東販、圓神出版事機構如何出版社等公司,現為尖端出版資深主編。對歷史、藝術史、建築、影像藝術、化石與古生物、動物等主題有興趣。工作之餘從事日文翻譯,譯有生物雜學書《可愛怪畜生》等書。目前進行中的譯介主題為日本北海道菊石。

游重光編輯人,主要研究領域為地方文史及科普議題,歷任《大地地理雜誌》、《經濟日報》、《國語日報》、《商業週刊》等報刊編輯,近年興趣擴及華語教學及媒體行銷事務。目前為自由工作者。

楊龢之,備役陸軍上校、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治學博雜,橫跨南明史、台灣史、美術史、戲曲史、軍事史等;於科學史,著重古代動物名目考辨,及歷代飼養動物之制度與實際。

詹志明,民國十五年生,浙江杭州人,在上海租界長大。祖父為清末知縣,外祖父為浙江省首席師爺。母親家學淵源,身為長子,從小受母教,授公文程式,練毛筆字,六歲就替鄰居寫春聯。高中畢業,即賣自己名下的十頃良田,購步槍百支,邀集佃戶百人,組隊過江打游擊。光復後編入國軍,接收揚州,張貼之安民佈告,即我手筆。隨軍來台,入孫立人陸軍總部,以創立國軍人事統計制度,當選第二屆克難英雄第一名。退役後任教台中佛學書院,後轉營造業二十年,以總工程師退休後,入文山社大讀書、當義工,並開設書法課程。

劉宗平,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研究所博士,任教於元智大學光電工程系所,從事光電領域相關課題的研究工作。課餘,對科技史和科普推廣有濃厚興趣。兼任元智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進行小學科普教育推廣工作。擔任本會常務理事、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理事、科學月刊編委,為科普推展盡一份心力。

劉昭民,高雄縣美濃鎮人。民國二十七年生。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職、公職約四十年。民國六十六年起開始研究科學史,為中研院科學委員會創會委員。著有《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等專著十餘種。現已退休,但仍研究、寫作不輟。

劉有台,台北科技大學畢業。目前,就讀台北科技大學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台元紡織公司及中國紡織研究中心工作。民國82年以後,服務於工研院化工所及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從事紡織纖維、高分子材料、奈米科技及度量衡標準等研究,曾獲得中華民國紡織工程學會傑出青年工程師獎章。因對科技史有濃厚的興趣,故業餘研究紡織考古史、化學技術史,古物分析及鑑定、日治台灣工業史及度量衡史等,電郵Liu_yu-tai@itri.org.tw。

龍村倪,江西人。成大礦冶工程系學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碩士。曾任職工研院十八年,負責成立選礦及浸漬實驗室、推動廢五金工業發展政策、參與放射性廢料終端處理計劃等。在礦冶專業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因工作足跡遍及寶島、東亞、東南亞、南美、北美、中東、非洲、澳洲及中國大陸。近年主要研究南海情勢及對應策略。另研究中西科技交流史,近期特別關注鄭和。今後擬研究已成為歷史的台灣廢五金業。

學生會員

鐘柏鈞為台科大資管所學生,擔任中華科技史學會秘書長暨網管。

陳冠穎、湯凱強、施宜琳為世新大學資管系資科組畢業學生,擔任中華科技史學會網路管理員。

蔡政強為世新大學資管系資科組大學生。

黃韻玲,現在是台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二學生,修了所上開的課程「人文與科技整合」,對科技有了不同以往的認識,特別是我覺得科技與人文不該處在一個互不相容的對立面,二者都是對人類的一種生命關懷,只是表達方式有所不同,雖然科技這部分與研究方向差異比較大,但理解科技、瞭解科技卻是幫助我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給我一個啟發,如果我們從看似對立之處去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價值,會發現很多不同的驚喜。

(另有十餘位會員未列入上述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