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演講預告

時間:2023 年 12月 2 日 14:00-16:00,13:30 即可入場

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 總館 11 樓 研習教室(臺北市建國南路 2 段 125 號)

主辦:中華科技史學會、臺北市市立圖書館

講題:紙的藝術與文化饗宴:紙的透視

講員:葉仁正(墨耘坊-美術品修復師暨裱裝設計工藝師)

簡介:人類發展以植物纖維成為藝術創作基材以來,諸如傳統水墨書畫利用純料長纖維 (木本植物韌皮部纖維)或適當比例混料短纖維(禾本植物纖維)的手工抄紙從 事“寫意畫”的生紙和“工筆畫”的熟紙(全礬紙”或半礬紙),以及利用化學 或生物方法之整株木材纖維(實乃為降低材料製作成本)進行機器製漿的短纖維 機製紙材,例如圖書、印刷品、西方美術創作(素描、水彩、粉彩、膠彩、油畫 ⋯)用紙⋯等。

此等同材或異材之紙張和顏料媒材的結合,彼此之間物料結合的物理性質和化學 性質的相融性與否,皆直接或間接影響藝術品的維護保存。 以傳統水墨書畫裱裝作業過程之調製弱鹼性之小麥澱粉漿糊(Starch paste)作為 黏著劑為例(調製適當比例“用糊如水”的可逆還原始基材為最高應用原則), 此等美術品的修復裱裝作業流程涵蓋範圍;包括製漿造紙之材料科學(Materials science)、澱粉製糊之高分子有機化學(Macromolecule organic chemistry)、顏料曁紙材間粘附之界面科學(Surface science),以及各類紙材的相關加工作業程 序的特殊處理技術⋯等,皆屬建構於傳統工藝與科學概念的整合“汲古潤今”基 礎上。

所以故,促成這類藉以記錄著人類歷史文明沿革發展之多元化之有機質和無機質 的複合性載體,方才得以永續維護保存傳承世代,子子孫孫永寶用。

【10 分鐘短講】

題目:太極流派簡介

講員:陳文華(本會常務理事/科普講師)

簡介:太極拳起初並不叫「太極拳」,而是被稱作「十三勢」。太極拳始自宋張 三丰,近代太極拳源流,見於武禹襄之甥李亦畲 1867 年的《太極拳小序》:「太 極拳始自宋張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 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 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 近代太極拳源流是由王宗岳傳蔣發,而連續繼承下來的。蔣發傳給溫縣陳家溝的 陳長興及趙堡鎮的邢喜懷,陳長興傳楊露禪,此後發展為陳、楊、吳、武、李、 孫、趙堡架及國家套路等太極流派。